![DSC08927.jpg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yago0214/1446286590-667182400_l.jpg&width=873&height=584)
我一直想寫台南城門系列,因為我學生時期都經過東門城,
一直想寫一直沒寫,今天剛好有機會參加台南購物節(<=點我連結)的踩線活動,
就先來寫兌悅門,這城門雖然很冷門,但他活下來了!
而且還是台南唯一還有在通行的城門,這點大勝!
喜歡台南歷史的朋友應該都有看過這張
1807 年,謝金鑾《續修臺灣縣志》臺灣縣城池圖,
台南城牆最多時有14個城門,
主要的是大東大南大西大北門與小東小南小西小北門,
這個八個主城門好記,大小+東南西北。
當時捐錢的三郊(類似現在的商會),為了抵抗海賊蔡牽,
在東西門外又加了外牆,各開了三道門,
西外三門是拱乾門、兌悅門與奠坤門,依八卦的位置命名,
東外三門是仁和、東郭、永康,我小時候住仁和路,
第一次知道原來我家的路是這麼命名的呀!
(蔡牽這海賊的故事也很有意思,當時有部份的商人給保護費跟他換免劫令旗,
還曾短暫獨立建國呢!有興趣的可以google這位大海賊)
(圖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網站老地圖的截圖,日本人拆城牆前最後的輪廓)
後來日本統治臺灣後引入西方都市計畫概念,
認為城牆有礙都市發展且不再具有防衛意義,
故逐步將之廢除,也才有後來的東南西北門路。
現在只剩大東門、大南門在公園裡,小西門搬去成大校園裡,都已沒有通行功能,
只剩下這兌悅門可以人車通行,而且還可以登城門耶!
然後旁邊緊鄰著民宅,說不定家裡的牆還是原本的城牆喔。
牆裡有很明顯的洞,應該是門軸與放門栓的地方,
在想很久以前這裡半夜應該會關上門,城門上會有個阿兵哥在邊站哨邊度估吧囧a!
一顆老榕樹配上古城牆,又沒有觀光區的紛擾,
很適合走走散步,一般觀光客大概只會覺得無聊。
旁邊有間石獅公廟,也有塊石碑寫著捐錢重建的名字,
裡面兩位金元寶與金富有前輩名字取得真好!
解說員特別介紹了一塊石碑,我來這裡那麼多次今天解說員講才發現,
上面寫著老古石街公講,
老古石街就是兌悅門裡的信義街,公講就好像現在的調解委員會,
村民有什麼糾紛,那就來這裡公開的講清楚、公平公正的讓大家評論之類的!
長知識呀~~~
老古石街我想就是澎湖的咕咾石吧(也是兌悅門底下的基石),也是以前航行大海上的壓艙石。
這裡有很多老房子改建的咖啡廳,我載客人來拍婚紗時,
攝影師常指定要來這裡取景,所以我很常來,
但反而沒空在裡面喝杯咖啡,下次有空閒要來這裡放空一下!